农村分散式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村民的身体健康。遵循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微生物检测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关键举措。了解并掌握农村分散式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及具体步骤,能够科学有效地把控饮用水质量,防止因微生物污染引发的各类健康问题。
农村分散式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概述
农村分散式饮用水微生物检测需严格遵循《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 2022)等相关国家标准。该标准明确规定了微生物指标的限量要求,例如菌落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一定数值,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均有严格的限量标准。这些国家标准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是开展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它从宏观上界定了饮用水中微生物应达到的安全界限,保障村民饮用的水不会因微生物超标而传播疾病。
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微生物指标的限量,还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让检测人员有章可循,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无菌的采样容器,一般选用经高压灭菌的玻璃瓶或塑料瓶,确保容器本身无微生物污染,避免在采样过程中引入额外的微生物干扰检测结果。
还需准备好采样记录表格,用于详细记录采样地点、采样时间、水源类型以及采样时的水质状况等信息。采样记录要准确无误,为后续的检测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检测人员要穿戴好卫生防护用品,如手套等,防止自身携带的微生物污染采样样品,这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的重要前提。
采样步骤详解
选择采样点时,应选取水源的出水口处,且要避开周围可能造成污染的区域,比如水井采样要远离井口周围的杂物堆积处。
采样前要用待采水样冲洗采样容器2 - 3次,以消除容器内壁可能存在的杂质影响。然后缓慢将采样容器浸入水中,采集水样至容器的2/3 - 3/4满。
采样后要立即密封采样容器,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同时在采样记录表格上详细记录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包括水源是井水、泉水还是其他类型,以及周围环境的大致状况等信息。
菌落总数检测步骤
首先对采样后的水样进行梯度稀释,采用无菌操作将水样按10倍系列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稀释液,例如取1mL水样加入9mL无菌水中制成10^ - 1稀释液,依次稀释得到10^ - 2、10^ - 3等稀释液。
接着用无菌移液枪吸取一定量合适稀释度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上,保证接种量准确。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36℃±1℃的条件下培养48h±2h,严格控制培养的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
培养结束后,取出平板计数菌落数,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水样中的菌落总数。
总大肠菌群检测步骤
采用多管发酵法检测总大肠菌群,首先取一定体积的水样加入含有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发酵管中。
将发酵管放入36℃±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h,观察发酵管是否产气,若产气则可能存在总大肠菌群。
然后将产气的发酵管接种到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在36℃±1℃下培养18h - 24h,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特征,总大肠菌群的菌落具有黑色带有金属光泽、深紫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粉红色中心色较深等特征。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总大肠菌群,并进行计数和鉴定。
耐热大肠菌群检测步骤
耐热大肠菌群检测可在总大肠菌群检测基础上进行,将总大肠菌群检测中产气的发酵管接种到含EC培养液的试管中。
放入44.5℃±0.2℃的水浴箱中培养24h±2h,观察是否产气,若产气则说明存在耐热大肠菌群,因为耐热大肠菌群能在44.5℃环境中生长产气,而总大肠菌群中其他菌群不能。
根据培养结果判断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情况。
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步骤
对于疑似大肠埃希氏菌的菌落进行生化试验,比如接种到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观察是否产酸产气。
进行甲基红试验,大肠埃希氏菌甲基红试验呈阳性,即培养基变红。
同时进行吲哚试验,若培养物中加入吲哚试剂后出现红色,说明有吲哚产生,符合大肠埃希氏菌特征。
通过一系列生化试验准确鉴定水样中是否存在大肠埃希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