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污染指标监测对于了解水体质量状况至关重要,而现场采样是获取准确监测数据的基础环节。在现场采样时,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措施,这些环节和措施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需要细致把控每一个步骤。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地表水污染指标监测现场采样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明确采样的目的和任务,确定要监测的具体指标,比如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然后要准备好合适的采样工具,采样容器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指标可能需要不同材质和规格的容器。例如,对于重金属监测,通常需要使用聚乙烯材质的容器,并且要提前对容器进行清洗和处理,确保容器本身不会引入污染。同时,还需要准备好记录表格和笔,以便及时记录采样地点、时间、水温、pH值等相关信息。
此外,采样人员的专业培训也不可忽视。采样人员需要熟悉采样的流程和要求,掌握正确的采样操作方法。要了解不同水体类型的特点,比如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采样点选择和采样深度可能有所不同。只有做好充分的采样前准备工作,才能为后续的采样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点的选择是地表水污染指标监测现场采样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要根据监测的目的来确定采样区域。如果是监测河流的污染情况,需要考虑河流的不同河段,比如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汇入处等。上游通常是水体相对清洁的区域,可以作为对照点;中游和下游则是受污染影响较明显的区域。对于湖泊和水库,要选择不同的水层进行采样,包括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因为不同水层的水质可能存在差异。
在选择采样点时,还需要避免一些干扰因素。比如要远离排污口、码头等可能影响水质的区域。同时,采样点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水体的整体水质状况。可以采用网格法、随机法等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例如,在大面积的水域中,按照一定的网格间距来布置采样点,确保每个区域都能被合理采样。准确合理的采样点选择是保证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重要前提。
采样操作规范
现场采样的操作必须严格规范。首先是采样深度的确定,对于河流,要根据河流的深度来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可以在水面下0.3 - 0.5米处采样,这是因为表层水可能受到大气污染等因素影响,而中层水相对更能代表水体的常规状况。对于湖泊和水库,表层水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米,底层水采样深度为距水底0.5米处,中层水则是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位置。
采样时的容器处理也有严格要求。在采样前,容器要经过清洗、浸泡和冲洗等步骤。比如对于需要测定有机物的采样,容器要用铬酸 - 硫酸洗液浸泡,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再用采样水样冲洗2 - 3次,以避免容器内壁残留的物质污染水样。采样过程中要防止交叉污染,不同采样点之间要更换采样工具和容器,避免前一个采样点的物质带入下一个采样点。同时,采样过程中要缓慢采样,避免产生气泡,影响水样的均匀性。
水样的保存与运输
采集后的水样需要妥善保存和运输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的监测指标,保存条件有所不同。比如,测定氨氮的水样需要加入硫酸来调节pH值至2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要使用专用的溶解氧瓶,并且要现场固定溶解氧。水样保存的时间也有规定,一般来说,常温下水样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对于一些不稳定的指标,需要尽快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温或冷藏措施。如果是需要低温保存的水样,要使用保温箱并加入冰块来保持低温环境。同时,要确保水样容器的密封性,防止水样泄漏和变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因为震动可能会影响水样中一些成分的稳定性。只有做好水样的保存和运输工作,才能保证送到实验室的水样能够真实反映现场的水质状况。
质量控制措施之空白样采集
空白样采集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空白样分为全程序空白样和现场空白样。全程序空白样是指按照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等整个程序进行操作,但不加入实际样品的空白样,用于检查实验室内试剂、实验用水等是否存在污染。现场空白样则是在采样现场,采用与实际样品采集相同的步骤和方法,但不采集实际水样,而是采集现场的空白介质,用于检查采样过程中是否引入了污染。
采集空白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全程序空白样的采集要在实验室内与实际样品分析同时进行,从试剂的加入、处理过程等都要完全相同。现场空白样的采集要在采样现场进行,放置在采样点附近,以相同的采样操作流程进行,包括容器的处理等。通过分析空白样,可以及时发现监测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对监测结果进行修正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措施之平行样采集
平行样采集也是关键的质量控制手段。平行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同时采集两份相同的水样。采集平行样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两份水样的监测结果,来评估采样过程和分析过程的精密度。一般来说,平行样的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差异过大,则说明采样或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
在采集平行样时,要确保两份水样的采集过程完全一致,包括采样深度、采样时间、采样操作等。然后将两份水样分别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各自的监测数据。通过对平行样监测数据的对比和统计分析,可以判断监测过程的可靠性。如果平行样的结果偏差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采样和分析过程较为可靠;如果偏差超出范围,则需要重新进行采样和分析,查找问题所在。
质量控制措施之标准样品的使用
标准样品在地表水污染指标监测的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标准样品是具有准确已知成分和浓度的样品,将其加入到监测过程中,可以用于校准仪器、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等。在采样前,可以使用标准样品来检查采样容器和采样操作是否会对标准样品的成分产生影响。
在分析过程中,定期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校准。例如,在使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分析时,每隔一定时间就用标准样品来校准仪器的读数,确保仪器的测量准确性。同时,通过分析标准样品,可以评估分析方法的回收率等指标。如果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与已知值相符,说明分析方法可靠;如果存在偏差,则需要对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标准样品的正确使用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质量控制措施。
采样人员的素质要求
采样人员的素质对于地表水污染指标监测现场采样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采样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地表水污染监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各种监测指标的含义和监测要求。其次,采样人员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在采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采样人员还需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采样工具和设备,正确进行采样点的选择、水样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等操作。此外,采样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在面对不同的水体环境和突发情况时,能够灵活采取措施保证采样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在遇到恶劣天气影响采样时,要能够调整采样计划和方法,确保采样工作不受太大影响。只有具备高素质的采样人员,才能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采样记录的重要性
采样记录是现场采样过程的重要凭证,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采样记录要详细记录采样的各个环节,包括采样点的具体位置、采样时间、天气状况、水温、pH值等环境参数,以及采样人员的信息等。准确详细的采样记录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质量追溯提供依据。
采样记录要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在采样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不能事后补记,以免出现遗漏或错误。如果采样记录不完整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监测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水质状况,甚至会影响整个监测项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采样人员要认真对待采样记录,确保记录的每一个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地表水污染指标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